膜结构起源于20世纪中期,21世纪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,代表案例包括北京奥运会“水立方”、国家大剧院等。它是由高强度柔性薄膜材料(如PVC、PTFE、ETFE)与辅助支撑体系(钢索、钢架或气压系统)结合,通过预张应力形成稳定空间曲面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。其打破了传统直线建筑风格,以曲面造型实现刚柔并济的美学效果。主要分为充气膜结构(靠气压差维持形态)和张拉膜结构(靠索网与支柱施加预应力)两大类。它的受力原理是通过预应力张拉使膜材产生张力,形成稳定曲面,抵抗外部荷载(如风、雪、自重)。
膜结构应用领域广泛,其中就包含建筑领域、景观与商业、工业与环保,以及其他场景。在建筑领域中,主要包含体育场馆(如北京奥运会 “水立方”(ETFE 膜结构)、上海八万人体育场看台罩棚)文化设施(博物馆、剧场的异形屋顶,如广州大剧院膜结构外立面)、交通枢纽(机场航站楼、地铁站出入口,如深圳宝安机场T3航站楼)。在景观与商业中,常见的有公园凉亭、步行街遮阳棚、艺术装置、商场入口雨棚、展览展厅临时建筑等。在工业与环保中,主要包含工业仓储中大跨度膜结构仓库(耐候性强,施工周期短),环保工程中污水池加盖(防异味扩散,膜材耐腐蚀)、垃圾填埋场覆盖等。在其他场景中,多见于临时性建筑,如演唱会舞台顶棚、救灾帐篷,农业领域方面,有温室大棚(透光性好,调节温湿度)等。
膜结构在设计与施工方面有诸多要点。首先是设计关键环节,其中包含力学分析,通过有限元软件(如ANSYS)计算膜面张力分布,确保荷载下不产生褶皱或撕裂;找形设计,根据建筑造型需求,确定膜面初始形态(如马鞍形、双曲面),需兼顾受力合理性;剪裁设计是将三维膜面展开为二维裁剪片,考虑材料热胀冷缩及张拉后的变形量(误差需控制在1%以内)。然后是施工流程方面,其中包含基础与支架安装,也就是浇筑混凝土基础,安装钢结构骨架或索网;膜材的加工,其是在工厂按裁剪图焊接膜片(热熔焊接或高频焊接),进行水密性测试;现场张拉是将膜材吊装到位,通过钢索或千斤顶逐步张拉至设计预应力值;细节处理是密封边缘接缝,安装排水槽、检修通道等附属设施。最后必须要兼顾的是安全与技术难点,需考虑风荷载下的膜面振动(如设置减震装置),还有防火要求,膜材需达到B1级以上防火标准(如PTFE膜材为不燃材料)。
膜结构相较于传统的建筑特点优势有很多。如其大跨度无柱空间,自重轻(仅为传统建材的1/30),可通过预应力索网或气压系统实现百米级无支撑覆盖,创造开阔的无遮挡空间,显著提升空间利用率;其艺术造型自由,可突破传统直线建筑限制,以曲面形态融合造型学与色彩学,可塑造任意曲线造型,兼具结构受力美感与现代艺术表现力;还有膜材的透光节能性,使其透光率达90%以上,白天减少照明能耗,夜间配合灯光形成景观照明,降低长期运营成本;其还具有自洁性,表面防护涂层通过雨水自然冲刷保持清洁,减少维护需求;安全性也有保障,其阻燃材料满足防火标准,柔性结构抗震抗风性强,极端天气下稳定性高;PTFE膜材寿命超30年,耐候性适应多种气候环境,拥有超高的耐久性;膜结构在建造与环保效率也有极大优势,其施工便捷,膜材与钢结构工厂预制,现场组装缩短工期30%-50%;材料可循环利用,ETFE等材料可回收,符合绿色建筑标准;由于其短期建筑成本较低,且透光性节约长期能源消耗,大跨度设计可减少立柱和基础造价,其具有超高的经济性。
膜结构的结构类型细分下有骨架式、张拉式、充气式和复合式四种结构形式。其中骨架式膜结构是以钢框架、铝合金框架或其他刚性结构(如桁架、网架)作为骨架,膜材覆盖在骨架上,通过连接件固定,它的受力方式主要是膜材,膜材主要承受自重及外部荷载(如风、雪),骨架承担主要的抗弯、抗压荷载,其造型特点是骨架造型决定膜面形态,多为规则几何形状(如拱、伞形),膜面平整度高,适合对造型精度要求较高的场景,适用于中小型建筑(如商业设施、景观小品)、体育馆看台、收费站等,对跨度要求不高时经济性较好;张拉式膜结构是由膜材、钢索和支柱(或锚点)共同组成,通过张拉钢索在膜材中引入预张力,形成稳定的曲面结构,它的受力方式是利用膜材的抗拉性能和钢索的张力平衡外部荷载,结构整体呈柔性状态,可通过调整张力分布实现复杂造型,它的造型特点是其膜面可形成自由曲面(如马鞍形、双曲面),造型轻盈灵动,富有艺术感,是大跨度建筑的首选类型,其类型也可细分为索穹顶(Cable Dome)和脊谷式(Ridge and Valley),索穹顶是以环形钢索和径向钢索构成索网,膜材覆盖其上,典型案例为美国丹佛国际机场航站楼,脊谷式是通过脊索和谷索形成高低起伏的膜面,如上海八万人体育场罩棚;张拉式膜结构适用于大型体育场馆(如奥运会场馆)、展览馆、机场航站楼等大跨度公共建筑;充气式膜结构(Inflatable Membrane Structure)的结构特点是依靠室内外气压差(充气)使膜材膨胀形成结构刚度,分为气压式和气承式两种,其中气压(Inflatable Tube Structure)事物原理是通过向膜材制成的管状构件内充气,形成刚性骨架,再组合成整体结构(如充气拱门),气承式(Air-supported Structure)的原理是将膜材固定于建筑周边,通过持续送风使室内气压高于室外(通常压差约10-30Pa),膜面在气压作用下向上隆起,形成大跨度无柱空间,气压差是其主要支撑力,膜材仅承受拉力,无需额外骨架,适用于临时建筑(如展览大棚、体育训练馆)、仓储空间等,施工速度快,但需持续供气,维护成本较高(如北京奥运会沙滩排球场曾采用气承式结构);最后是复合式膜结构(Composite Membrane Structure)也是最不常见的结构类型,它的结构特点是将上述两种或多种结构形式结合,如 “骨架 + 张拉”“张拉 + 充气”,兼具不同结构的优势,部分大跨度场馆以刚性骨架作为主要支撑,局部采用张拉索膜优化造型,或在气承式结构中加入钢索增强稳定性。
膜结构具有长远的、可持续性的发展趋势。其新材料的研发有纳米涂层膜材(提升自洁性与耐候性),光伏膜材(集成太阳能电池,实现建筑发电),智能化应用可结合传感器监测膜面应力,实时调整预应力。BIM技术全程优化设计与施工流程。绿色环保方向,加大可回收膜材(如热塑性ETFE)的推广。还有与生态建筑结合(如透光膜结构温室与垂直绿化结合)等。